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欢迎访问电能质量治理网,打造权威的电能质量行业平台!
 供求信息搜索  
 
第六十三讲:以色列——科技创新的国度
文章来源:中国电能质量治理网
发布人姓名:Chinapqc
发布日期:2018/3/19

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以色列的上市公司数量排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考虑到中国是最近几年才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及以色列的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毫无疑问,以色列的创新能力无惶多让。与硅谷相比,同样以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密集著称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则被世人称为硅壑! Silicon Wadi。但是由于以色列内部市场的狭小,无法满足如此多新技术和新公司,以色列大部分的初创企业一般运行3-5 年的时间,就会将其技术转卖给美国或欧洲的大企业。因此与美国同等质量上的创新项目和初创公司,以色列都更加适合中国投资人进行投资,从而实现“以小博大”,双方共赢。

以色列共计有3850家创业公司,平均每个1844个以色列人就有一人创业。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08年,以色列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是美国的2.5倍,欧洲国家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只有710万人口的以色列吸引了近2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根据以色列风险资本研究中心的研究,以色列人均风险投资额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达到近200亿美元,约占总出口额的一半。

而这一切都是伴随着7次阿以战争的条件下取得的。例如第二次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吸引的全球风投占比不降反升,对比50年刚刚建国的以色列,和新中国面临的挑战一样——内忧外患,外部以色列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着,战事频繁,内部移民涌来,一穷二白,所有物质定量供应。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创新更生,在60多年中,经济增长50多倍,从一片“寂静而悲哀”中发展成为创业的热土。

谷歌前任CEO埃力克·施密特曾说,“美国是最让企业家心仪的选择,然后美国之后,以色列就是最棒的。”投资大亨沃伦已经投资了4家以色列公司。英国《卫报》认为,特拉维夫附近的以色列硅谷是仅次于美国加州硅谷的最大科技中心。一个炮火笼罩下的弹丸之国,如何催生出这么生机盎然的创业经济。

启示一:创新都是逼的!

与以色列智库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到,穷则思变,困境造就创新。没有人天生就爱创新,因为创新是有成本的。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大约为95%,对于不少风投来说,投20个项目,有1个能成功就相当不错的成绩。延续传统,保持原来的方式方法,不会有任何风险,不会有任何失败的可能性,但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社会,发现自己面对的环境实在不够友好,不创新就没有道路了,于是才会出现创新的选择。

以色列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从50年代建国开始,以色列就是被逼创新。国土划分在一片贫瘠的沙漠,没吃没喝。因为没土壤,所以搞出了“无土栽培”;因为没有水,所以搞出了“海水淡化”;因为水奇缺,所以搞出了“滴灌技术”。现在以色列农业不仅自给自足,还出口欧洲。

国土被敌对的阿拉伯世界包围,随时都有被干掉的危险,真是人少、钱少、危险多,因为走投无路,所以只能走创新之路。因为人少,所以国防以空军为主(陆军实在招不够人);因为钱少,国防不能靠进口,只能自主创新,反而今天出口军火;因为危险多,所以要靠高科技才能识别恐怖分子,确保国内安全,反而军工民用,培育了大量技术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以色列依然勇于创新,但毕竟国民人口少、市场狭小,于是以色列看上了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专做从0到1的原发创新,然后寻求与中国市场的完美融合。这次活动带来的许多医疗健康的创新项目也都令人眼前一亮。比如,MDacne这个APP,是一个专门针对年轻人治疗粉刺的轻问诊应用。用户可以自己拍摄面部粉刺照片,通过图像识别、人工智能跟进和推荐治疗方案,背后的商业变现对接化妆品推荐。上线不久,就成为APPstore中粉刺类的应用冠军。

启示二:创新发生在边缘跨界处

对于创业者来说,坐井观天者不会产生创新,只有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在不同环境下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和机会,才会形成创新的思考。

创新不是天生的。很多人谈到的“犹太人天生聪明”之类的基因决定论,苏格博士等犹太智库都是不认可的。以色列虽然人不多,但这个国家人口民族之多样、文化之差异、成分之复杂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正如爱尔兰经济学家戴维·麦克威廉斯所说,“以色列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恰恰相反,是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组成的移民国家。” 多元差异的文化背景下,每一个人都是移民,都带来了不同的知识,也都要思考如何通过创新融入新的文化中去。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从事一个行业,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很难让他跨越传统思维去开启新的行业;往往是跨界思考、跨领域行动,反而才会诞生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和新的行业。比如时下比较热门的互联网汽车,是互联网人更强?还是汽车人更强?我想应该是汽车人走到互联网世界中去观察发现,同样互联网人走入汽车世界去领悟体会,最终才能产生出崭新的互联网汽车的理解。这就如同20年前很多人讨论的“电子商务”,有人说“电子商务”的本质是“电子”,有人说“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电子商务”的爸爸是“电子”,妈妈是“商务”,但“电子商务”是它自己,有自己独立的完整人格以及区别于父母的独特基因。

启示三:军民融合——军队是创新的先锋?

这次论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20多个新鲜有趣的创业项目,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军人创业是以色列创新的生力军。几乎每一个创业者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介绍说自己曾经是以色列某某部队的某某上尉或下士,似乎都十分看重自己的国防军背景。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军队给人的印象是相对保守、封闭的,似乎和创新格格不入。但是在以色列,军队却成为了创新的先锋,成为以色列创新者的土壤。 因为国家小,以色列和韩国等国家一样,建立了强制兵役制。每个年轻人在18岁以后都要强制服役二到三年。以色列的军队系统设置了非常少的高级军官,尽量向下授权,让士兵有在前线随机应变决策的权力。这样的战例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六日战争”(1967年)和“赎罪日战争”(1973年)都可以看到,在那两场战争中,以色列都取得了胜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强制兵役为以色列的创业文化打下了基础。每个年轻人退伍之后都会拥有几个服役时的战友,在服役期间他们就共处一室热烈讨论过,这样的友谊非常可能成为创业伙伴之间的纽带。据说,人生有三种朋友最可靠的,校友、战友、病友。校友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战友和病友是生死之交,托付终生。和而对于那些部队中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还可能在服役时就被选进特殊的高科技部门,在那些部门里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们日后进入科技创业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色列军队一开始就以高科技作为主导建设方向。以色列的高精尖武器研发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精英情报部门8200以及军事科技创新部门Talpiot每年都通过多道程序遴选真正顶尖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在这些部门里的服役经历会使他们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声誉和真正的科技能力。在《创业的国度》一书中,辛格说,“在以色列,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在学术上的经历比不上其在军队的经历重要。在求职过程中,每次面试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军队的哪个部门服役?很多招聘广告都说明只要“8200毕业生”,如同我们招聘广告中的“急招BAT创业”,“北大清华优先”一样。而8200毕业生本身更是构成了巨大的社会网络。他们的年度聚会通常称为巨大的生意搭建网络。

军民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以色列的“军民融合”很有启发。2015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作出如此明确的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无论是“军转民”,还是“民参军”,其成功与否关键还是人的升维,以色列的军民融合似乎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启示四:宽容试错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

Bruce博士在论坛上发言后,邀请现场提问,由于会场人比较多,只有很少人举手提问。Bruce博士感叹说,在以色列,每次台上人发言过后,马上台下就会人踊跃提问,甚至批驳发言内容,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

后来和Bruce交流中,我才知道在以色列,大学生向教授提问,雇员们挑战他们老板的决定,军士质问自己的长官,文员批评政府要员,这些对于以色列人是司空见惯的。以色列人自小就被这种行为方式熏陶,他们认为自信是一个人的基本要素,沉默寡言或者言不尽意或许反而会使你落后于人。这样的文化显然适合创业公司,因为创业公司需要扁平化,需要每个人都能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意。在以色列,集体讨论是最常见的方式,而且往往由地位最低或者年龄最小者先发言,避免他们跟从那些权威人士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Bruce介绍说,“企业家成为了以色列社会的英雄。这是对创新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创新社会鼓励冒险以及接受失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的事实。我们永远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失败是好事,或者也可以说它是不受欢迎的老师。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失败的社会成本巨大,失败一次后很难再重新开始。“今天的企业家经验非常丰富,也很聪明。他们了解整个世界,因为他们在一个国际环境中长大。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和全球化,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一方面,就基础设施成本而言,他们更容易创立一家公司,成本也更低;如在硬件或软件行业,开公司和获得技术并进行市场验证所需的资金远低于历史水平。互联网、云、开源软件和成熟的外包业务减少了成本。另一方面,世界的节奏加快了很多。整个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你在这里想出的每一个好主意,中国或硅谷已经有人想到了。“说到中国,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科技行业正把重心转移到亚洲。我们可以看到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企业到访、对风险基金进行投资和收购以色列公司。也就是说,中国成功的案例仍然有限,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对知识产权尊重的缺失导致了重重困难。中国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继续寻找成功的商业模式。”

中国文化还是比较注重“言多必失、中庸平和”,甚至“隐忍不发、成王败寇”。在一个鼓励创新驱动的社会,我们还是应该对创新者给予更多宽容试错的可能。因为创新本就没有一定之规,不是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往往是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失败、犯错在所难免,而我们的社会环境是否给予失败者以掌声,给犯错者以宽容,这是我们能否形成创新文化的关键。今天,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对创新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例如,一不小心,中国成了全球首个允许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这些都极大鼓励着滴滴等创新者不断前进的勇气。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不要保苗助长,急于求成,让创新的文化不断滋养中国这片土壤,创新的硕果就会有秋季的收获。

启示五:从0到1与从1到N合作共赢

以色列的许多创新都是从0到1的创新,很多技术都是世界领先。例如,在网络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可以和美国相比肩。目前以色列拥有超过300家网络安全公司,2015年以色列新成立的安全初创公司多达81家,安全行业规模更是较2014年增长了25%,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安全产业规模。最近很火的一家以色列公司叫做Cellebrite。在美国FBI与苹果公司在是否破解用户Iphone手机的事情上争执不下时,作为FBI供应商的Cellebrite及时攻破了圣贝纳迪诺恐怖袭击案枪手赛义德·法鲁克的iPhone手机,不仅使FBI撤回了对苹果公司的起诉,而且据《福布斯》报道,Cellebrite破解这部iPhone只收取了15278美元。

然而,拥有从0到1创新能力的以色列十分希望与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合作。在很多人看来,以色列公司大多“胸无大志”,大多数创业者并没有改变世界的想法,也不想把企业做成BAT,只是做着脚踏实地的创新。以色列的创业者多数有过多次的创业经历,在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他们就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更大的公司。对于他们来说,连续创业就像是我们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一个公司一样正常。对于融资和卖公司的高积极性,是以色列创业者对于投资者的普遍态度。

至于其中的原因,苏格博士介绍说:“以色列国土有限,市场狭小,国际环境随便面临战争及恐怖主义的危险,所以以色列人都有一种不安全感。基业长青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们通常到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卖给了美国或欧洲的公司,因为那里有更广阔的市场。不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与中国合作或许更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未来的世界,将是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引擎的世界,国家的强弱不再归咎于国土的大小、资源的多少,而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否拥有创新中心,以色列的创新之路或许对中国的创新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

小结
1、 创新都是逼的。
2、 创新发生在边缘跨界处。
3、 军民融合——军队是创新的先锋。
4、 宽容试错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
5、 从0到1与从1到N实现合作共赢。
〖关闭本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法律申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电能质量治理网--打造权威的电能质量网站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38545号(征求网站投资合作,广告联系:Chinapqc@21cn.com